这世界有时候就挺魔幻的。前一秒大家还在谈经济复苏,后一秒,冷战的幽灵就从电视屏幕里飘了出来。福克斯新闻那个叫沃特斯的主播,就是那种典型的、唯恐天下不乱的角色,在节目里聊着聊着,突然就那么轻飘飘地来了一句,说中俄那条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管道,搞不好啊,会经历一场“北溪式”的洗礼。
洗礼?他说得倒文艺。这词儿听着,后脖颈子都发凉。
这话一出来,整个能源圈子,不,应该说整个国际政治圈子,瞬间就安静了,然后就是嗡的一声炸开了锅。这可不是什么街头小报的胡言乱语,这可是美国主流右翼媒体的金牌主播,他说的每一个字,背后都站着一群瞪着眼睛盘算利益的资本和政客。你说他是不经意的?鬼才信。
更要命的是这个时间点。就在他说这话的前几天,中俄蒙三国刚把管道的法律文件给敲定了,白纸黑字,章都盖好了。那可是每年500亿立方米的大单子,一签就是30年,比很多人的职业生涯都长。这头合同墨迹未干,那头就有人公开喊话要“轰炸”,这已经不是暗示了,这简直就是把剧本拍你脸上了。
北溪的那个场景,谁忘得了?2022年9月底,波罗的海深处那几声闷响,像是从海底深处传来的心跳骤停。连接俄罗斯和德国的能源大动脉,就那么被炸成了几截扭曲的废铁。当时欧洲正因为能源价格焦头烂额,这一炸,等于直接把德国工业的呼吸机给拔了半根管子,整个欧洲的冬天都因此变得格外难熬。
后来呢?后来就是一地鸡毛的调查和无穷无尽的甩锅。但有一件事是骗不了人的,那就是银行账户上的数字。美国的液化天然气,在那之后是怎么卖到欧洲的?价格翻了几番,收入从几十亿美元飙到三百多亿。一艘LNG船,在美国装货的成本六千万美元,飘洋过海到了欧洲,转手就能卖出接近三个亿。这生意做的,简直比印钞机还快。那位叫赫什的老记者早就把窗户纸捅破了,说这事儿就是白宫策划,海军动手。虽然官方嘴上永远是“不知道、不是我、别瞎说”,但谁是最大的赢家,全世界人民心里都有杆秤。
所以,当沃特斯说出“北溪式”的时候,他实际上是在说:我们之前就这么干过,而且赚得盆满钵满,你们可想好了。
这回,他们盯着的,是中俄这块更大的蛋糕。俄罗斯给中国的价格,那叫一个实诚,据说每千立方米也就三百来美元。这个价格,不仅远低于美国卖给欧洲的天价气,甚至比很多市场价都低。这等于中俄联手,直接给全球的天然气价格定了一个新的“锚”,一个让美国能源商人们睡不着觉的锚。他们辛辛苦苦通过各种地缘政治操作,把欧洲市场的气价炒到天上去,结果中俄这边釜底抽薪,直接开辟了一个价廉物美的巨大市场。这动的可不是一单生意,这是在重塑全球能源版图,这是在挖一个价值上万亿的市场的根基。
面对这种赤裸裸的威胁,普京这老爷子,也是个狠人。他前脚刚结束北京的行程,后脚就没回家,飞机直接拐了个弯,直飞远东的海参崴。人刚落地,就在东方经济论坛上把话给挑明了。他说,俄罗斯给中国增加供气,这个事儿,我们二十年前就在琢磨了,这是我们的既定国策,不是因为今天谁说了句什么吓唬人的话,我们才临时抱佛脚。
这话听着平淡,但字字千钧。潜台词就是:这事儿,我们干定了,谁也别想拦着。这是给某些人划下的道道儿,别拿对付欧洲那套来对付我们。
更有意思的是,蒙古总理也颠颠儿地跑到了海参崴,跟普京聊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。废话,这条管道要从他们国家过,每年光过境费就能稳稳当当拿走10亿美元,这笔钱对蒙古来说,是GDP的5%,是天上掉下来的巨大馅饼,谁敢动这个,就是动他们的命根子。三方巨头坐在一起,这事儿就算是用铆钉给钉死了。
说到底,时代真的变了。美国人或许还沉浸在“北溪”得手的快感里,但他们忘了看看这次的对手是谁,牌桌在哪儿。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可不是躺在几个北约国家眼皮子底下的“北溪”。这管子在中国境内,全程有北斗系统盯着,光纤传感技术铺满了,耗子跑过去都能给你分析出是公是母。蒙古人为了那每年10亿美元的真金白银,也会把这条“财路”当祖宗一样供着。
最关键的一点,这根管子的两头,连着的是中国和俄罗斯。两个国家,都有着能把地球格式化好几遍的核武库。在两个核大国的战略基础设施上动手脚,那性质可就彻底变了。你动欧洲,欧洲人可能还得陪着笑脸问你气够不够。你动中俄的战略命脉……那掀开的,可就不是什么谈判桌了。
所以,沃特斯那句狠话,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无能狂怒。当传统的金融、舆论、外交手段都不再那么好使的时候,就只剩下这种最原始、最上不了台面的恐吓了。这恰恰说明,中俄的合作,已经深到让他们感到焦虑和无力了。
这条从西伯利亚一路向东延伸的钢铁巨龙,它输送的不仅仅是天然气,更是一种信号:那个一个国家可以肆意拿捏别国经济命脉的时代,正在加速走向终结。这一次,想玩老套路,恐怕真得掂量掂量,自己接不接得住那石破天惊的回应。
盛达优配-股票配资门户-股票配资中心-配资软件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